第19屆台北國際賞鳥博覽會 於10月21日到22日於關渡自然公園登場(活動已經結束)
台北市動保處表示 這次的博覽會主題是「幸福『鳥』托邦:人與鳥類的和諧共存」
希望可以透過鳥類的視角來看人類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開始改善鳥類的生活困境
關渡自然公園是費甌娜管轄區的範圍 常常三不五時就會拎著相機來拍照尋寶的地方
﹝臺北國際賞鳥博覽會﹞每年在十月份舉辦 這裡也是北部最重要候鳥棲息的自然濕地
以上照片是拿長鏡頭翻拍展示圖拼湊而成的 志工縮300至400卡嘟好(費甌娜的只有250)
一般200mm以上的鏡頭便是長焦鏡了 而有些有特別用途的長焦鏡更可以到達800mm
2017台北國際賞鳥博覽會由台北市政府與台北市野鳥學會主辦 亞洲最大的賞鳥博覽會
放眼世界也僅次於英國賞鳥博覽會 也是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家的取經對象粉厲害
﹝白面白鶺鴒﹞約18公分 體色只有黑與白 頭頂至背部為黑色腹部則為白色
嘴、胸、腳都是黑色的 以小昆蟲為主食 早期台灣還在使用犛牛耕田的時候
牛糞便裡總會吸引著一些鳥類 而白面白鶺鴒是最愛在糞便裡尋找寄生蟲覓食
因為如此所以當時民間就給了牠一個相當有趣的俗名 就稱牠是﹝牛屎鳥﹞啦~
賞鳥活動的一早便吸引很多戶外教學的團體 還有全家親子同遊的民眾(當日免門票)
園區裡蟲鳴鳥叫聲不絕於耳 在樹叢中亂槍打鳥拍到不知名鳥類背影原來是樹鵲
為台灣特有亞種 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 或是山麓附近的雜木林以及果樹林
是普遍的留鳥 頭至後頸鼠 灰色 背、胸為暗栗褐色 臉、兩翼及尾部皆為黑色
黑冠麻鷺-亞成鳥 動作慢吞吞的怪鳥感覺有點面熟捏 該不會跟去年看到的是同一隻??
濕地 是指水域與陸域之間的交會地帶 經常或間歇地被潮汐、洪水淹沒的土地
包括 鹹水及淡水沼澤、草澤、林澤、河口、水塘、低窪積水區 和潮汐灘地等
『印度莕菜』 台灣之美水生植物 在水中好像白色的海星 毛茸茸的白色花朵
花瓣邊緣密生緣毛 有著細細羽毛狀的鬚 花冠中心為黃色 非常的可愛迷人..
(由於自然的生態公園是不噴灑農藥 水塘裡有很多不速之客 福壽螺卵殺手的影子)
印度莕菜 別名金銀蓮花、一葉蓮 為睡菜科莕菜屬下的一個種 細長線形球莖
根部固定在池沼的泥土中 葉子漂浮在水面上 為浮葉性水生植物 離水面開花
圓葉節節草是菜也是草 原生種水生植物 千屈菜科又名:水豬母乳多年生挺水或沈水性
當天轉晴好不容易逮到黑鳳蝶的影子秒拍成功 黑鳳蝶 (雌)吸食花蜜的姿態十分優美
﹝冇骨消﹞是一種中藥材 台灣特有種的蜜源植物 野外常常見到 它開花時整叢的感覺
不亞於其他花卉 雖然花朵細小 開白色花 但果實成熟後會變為橙紅色 十分的討人喜歡
山葛的花為典型蝶形花 而同一花序上的 花不會一次開放 是由下而上漸次綻放
紫色成串的花兒很多朋友都以為是紫藤花 這也難怪乍看之下還真的有幾分相似度
山葛的花為典型蝶形花 而同一花序上的花不會一次開放 是由下而上漸次綻放三出複葉
今年的秋意似乎來的比較晚 不過前些時候下雨 酷熱而垂頭喪氣的植物們開始有了精神
山野中最美麗的秋色 看到它那長長的總狀花序矗立綠葉之上 像是特殊設計過的彩燭
睡蓮秋季開白色花 午後開放晚間閉合 可以連續開閉三四日又被譽爲“花中睡美人”
臺灣萍蓬草為多年生宿根性水生植物 地下莖肥厚強韌 生長在水塘底的泥沼中
在水位甚低幾近乾涸的時候 葉片生長不良 它必需靠地下莖提供養份 耐寒性佳
台灣萍蓬草為台灣特有的睡蓮屬於萍蓬草屬 分佈最南界的種類其他多分佈在溫帶地區
黃色小花突出水面 雌蕊為紅色 全年開花 清新脫俗 (別名:水蓮花 科別:睡蓮科)
穗花棋盤腳樹俗稱水茄苳 為珍貴稀有的溼地挺水木本植物 穗花狀絢麗似煙火模樣
花朵由上至下依序綻放 花瓣為乳白色會散發出濃郁的香味 夏秋兩季為盛開的花期
補給站:邀請望遠鏡廠商、賞鳥衣帽等相關廠商 展示各式賞鳥配備
讓有興趣民眾不僅可直接洽詢相關建議 並可有機會優惠選購。
珠頸斑鳩比鴿子略小 背部、翅膀和尾部為灰褐色 尾羽外側為黑色 尾端為白色
頭部為深藍色 頸後為黑色 帶有白色斑點 下腹部為暗紅色 喙為暗褐色 腳紅色
這隻紅冠水雞渾身解數單腳輕舞 姿態優雅 讓費甌娜全都錄偷拍中 模樣真是可愛極了
關渡自然公園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交匯處 即臺北盆地關渡平原西南隅的低窪地
是有名的水鳥觀賞及沼澤生物觀察區 其南側堤外 是一大片水筆仔紅樹林沼澤地
6大展區「『鳥』托邦主題區」、「NGO地球村」、「生態小劇場」、「自然講堂」
「野望放映室」「賞鳥補給站」外加「主舞台表演節目」希望透過參觀的民眾了解
人類經濟發展消費生活對鳥類造成的生存困境 並思考如何讓人與鳥可以攜手共存。
賞鳥小屋、步道、親蟹觀察區、埤塘生態區、海岸林區、及水質改善教學區等設施
從海岸河口到低海拔山區的生態環境 以縮影的方式呈現 適於校外教學與休閒參觀
堤防內的關渡自然公園面積共有57公頃 由於地勢過低 多處積水形成淺水地、泥灘地
逐漸演變成為草澤濕地 加上部份農田廢耕 及棄土堆置改變部份地貌 成功繁殖高蹺鴴
致使園區內的植物演替成水生、濕生與旱生等各種不同群落 提供多樣化生物生存空間
地址:臺北市北投區關渡路55號經度/緯度:121.469285/25.11937
網站:關渡自然公園相關網站介紹
自行開車:國道1號-臺北交流道下-省道臺2乙線-關渡路。
大眾運輸:
搭高鐵或臺鐵至臺北站下-轉搭臺北捷運至關渡站下-轉搭臺北市公車(紅35、小23路)
至關渡自然公園站下。